新闻动态

49年姬鹏飞被任外交官,直奔上海找粟裕,愁眉苦脸:向毛主席讲讲

发布日期:2025-04-13 13:39    点击次数:54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的书房里。

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等人前往会见毛泽东主席,当时外交部长姬鹏飞也在场。

毛主席热情地与田中角荣等人握手致意,欢迎他们到访。在领导人交谈时,大家聊到了双方的外交部长。周总理笑着说:"两位外长工作都很认真负责。"

田中角荣点头赞同周总理的话:"没错,两国外长确实下了很大功夫。"

毛主席问大平正芳:"你赢过他了吗?"这里提到的"他",实际上就是指姬鹏飞。

"不,咱们都一样。"大平正芳答道。

周总理说:"他们俩年纪一样大。"原来姬鹏飞和大平正芳都是1910年出生的。毛主席接着对外国客人说:"他是周文王的后人。"周总理笑着解释:"周文王姓姬,跟他同姓,跟我不同姓。"

"他是一名大夫。"毛主席接着问:"是动手术的那种,还是开药方的那种?"

"是内科。"站在旁边的姬鹏飞接过话。

毛主席风趣地对田中角荣说:"你身体不舒服,让他给你看看病。"这句玩笑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姬鹏飞最初投身革命时,就是作为一名医生参与工作的。

姬鹏飞老家在山西临晋县东张镇东张村。他小时候母亲就不在了,家里条件挺困难。16岁那年,他跑去西安打工。因为对医学感兴趣,后来考进了冯玉祥部队办的陆军医护学校。

上学那会儿,姬鹏飞经常读《共产党宣言》这类进步书籍,从中学到了不少革命道理。当时李大钊同志遇害后,他还参加了追悼会,深受革命精神感染。

姬鹏飞虽然一心想为共产党效力,但他在陆军医护学校毕业之后,先是在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当上了上尉军医。当时冯玉祥带领的西北军属于地方军阀势力,并不受蒋介石直接管辖。后来中原大战结束,西北军被蒋介石整编成二十六路军。为了牵制冯玉祥,蒋介石特意调派二十六军前往江西攻打红军。

第二十六军长期缺粮少饷,蒋介石对他们很刻薄,军心不稳;"九一八事变"后,官兵们对蒋介石对外软弱退让、对内打压异己的做法越来越看不惯。

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赵博生和董振堂带着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一万七千多名官兵揭竿而起,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武装起义。这场著名的"宁都暴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姬鹏飞投身了这次起义行动。起义后,第二十六军整编为红五军团。擅长医术的姬鹏飞担任军团军医处处长,他不仅跟随部队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还主动申请入党,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姬鹏飞当年跟着红军走完了长征。他在部队里当过不少医疗方面的领导,比如红五军团的卫生部部长、军委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的职位,后来还担任过红一军团的卫生部主任。

红军到达陕北后,姬鹏飞不仅担任了军委卫生部门的重要职务,继续发挥医疗专长,还先后在延安的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马列学院进修,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和军事知识。

抗战时期,为了壮大新四军实力,组织派姬鹏飞从延安调往安徽。他先后担任新四军军医处政委、后方政治部主任,后来又升任苏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除了负责医疗事务外,他还逐渐参与到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指挥中。

抗战期间,姬鹏飞在新四军任职;抗战结束后,他先后担任苏中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曾亲自指挥了解放兴化和盐城的战斗。

从医生转行当上部队司令,成为战功卓著的将领,姬鹏飞在军旅生涯中收获了很多历练与成长。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姬鹏飞完全融入了部队生活。新中国成立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留在军队,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可中央突然下达的人事安排,直接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都在重新起步,外交工作更是刚刚开始发展。国家要对外往来,往来就需要外交人员,但当时国内特别缺少懂外交的专业人才,连外交部长这个重要职位都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兼任的。

在周总理的建议下,毛主席批准从各野战军将领中挑选一批人担任外交官,由此形成了新中国外交队伍中独具特色的"将军大使"群体。

这些将军们要告别策马奔腾的战场,收起身经百战的武器,换上外交官的西装,学着用刀叉吃饭、系领带、跳交谊舞对这些新事物他们很陌生,只能从最基础的开始慢慢适应。

39岁的姬鹏飞是"将军大使"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派下,他前往北京担任外交官职务。

1949年,组织突然安排姬鹏飞转行当外交官,这让他十分意外。他长期在部队工作,刚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杭州等重大战役中立下战功,现在却要离开熟悉的军队环境,去从事一个完全没接触过的全新职业。面对这份毫无准备的调令,姬鹏飞一开始心里确实很抵触。

他接到调令后,没有直接去北京报到,而是决定先去上海找老上级。当时担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的粟裕是他的老领导,他想请粟裕帮忙出主意,看能不能想办法让他继续留在部队工作。

见到粟裕时,姬鹏飞直接说出了心里话。他真诚地希望粟裕能帮他在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说句话,让他别调去外交部工作。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待在部队,毕竟对那里更熟悉。

粟裕并没有马上替姬鹏飞求情,而是诚恳地对他说:"当兵的人就该服从国家安排。军人不光要在前线打仗,现在国家需要你,作为将领更要以身作则,这是你的责任。"

粟裕的话让姬鹏飞更加明白了党中央交给他的任务有多重要。

他最后没跟毛主席和周总理说自己的打算,到了北京就直接去外交部报到,准备开始新工作。离开上海时,粟裕送他一件大衣作为临别礼物,希望他能把接下来的工作干好。

姬鹏飞就此赴任新职,肩负起我国外交战线的重要使命。

1950年,组织上安排姬鹏飞去民主德国担任外交使团负责人。出发前,周总理特意找他谈话,叮嘱道:"这次你要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地方工作,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周总理这番话里满是殷切期望。

今天把各位身经百战的老兵请来,是想告诉大家:搞外交其实和打仗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是用文的方式在较量。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能鲁莽行事,不能小看对手,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违反纪律乱来,要不然肯定会吃败仗。

显然,这个任务难度不小。姬鹏飞牢记周总理的嘱托,自从担任我国驻东德外交使团负责人后,他就主动开展外事工作,推动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立下了不少功劳。

1949年姬鹏飞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从普通外交官做起,逐步晋升为外交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代理部长,最终成为外交部长。1972年起,他接替周恩来总理和陈毅,成为新中国第三任外交部长。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中国访问时,负责接待工作的姬鹏飞因为连续熬夜加班,眼睛出了问题。刚做完眼部手术,他顾不上住院休息,戴着墨镜就赶去参加接待活动。毛主席会见田中角荣时,姬鹏飞也一直戴着墨镜陪同在旁。

周总理后来也说过:"外交部的工作,少了姬鹏飞可办不成!"

这位曾经的军医和部队指挥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国家外交事业中,为新中国培养外交人才、推动外交工作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